7月24日,国家能源局就2025年能源领域拟立项行业标准公开征求意见,其中分布式光伏施工、海上光伏环评及光伏治沙规划等规范成为焦点。这一动作标志着中国光伏产业正从“规模扩张”向“质量与安全并重”的新阶段跃升。
信号一:施工安全与生态保护成标准化重点
此次拟制定的《分布式光伏发电工程施工技术规范》直击行业痛点。分布式光伏近年呈爆发式增长——2023年全国新增装机超100GW,同比增长近50%,但因施工点多面广、队伍水平不一,高空与带电作业风险突出。
今年4月,我国首个分布式光伏安全规程已由国家电网发布,覆盖321项施工安全条款;而新规范将进一步填补从设计、验收到运维的全流程空白,呼应《能源碳达峰碳中和标准化提升行动计划》中“推动分散式光伏标准制修订”的要求。
同时,“光伏治沙基地规划编制规程”的提出,将沙漠、戈壁地区大型光伏基地建设纳入技术框架,为“三北”地区新能源开发提供生态保护标尺。
信号二:海上光伏与治沙工程获专项规范
海上光伏作为千亿级新赛道,2023年投资额已破千亿,却长期面临标准缺失的制约。本次拟制定的《海上光伏发电工程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》,是对2024年底国家能源局发布《海上光伏发电系统设计规范》后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。
此类标准将严格约束项目选址、海洋生态评估及跨海电缆铺设等环节。例如宁德核电200MW海上光伏项目在环评中已被要求避开紫菜养殖期、设置海域作业警戒区。而环境影响标准统一化,将加速山东昌邑650MW等大型项目的合规落地。
信号三:国际标准话语权与技术融合提速
国内标准体系的完善正反向推动国际话语权提升。今年7月,我国牵头14国制定的全球首个光伏直流国际标准《分布式光伏接入低压直流系统及用例》发布,为新型电力系统跨国协同奠定基础。
随着2025年能源标准体系目标的迫近(建成100家碳排放管理标准化试点),此次征求意见凸显了国家以标准牵引技术融合、以规范守护产业安全的双重逻辑。当企业争相布局新场景时,唯有将“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”置于标准框架下,方能在光伏红海竞争中构筑真正的护城河。
- 硅云头条
- 行情波动
- 硅业要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