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5月20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的5月份新闻发布会上,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、委新闻发言人李超指出当前一些行业存在“内卷式”竞争问题。这一现象在硅产业链中也较为突出,对产业的健康发展产生了诸多负面影响,值得深入反思。
硅产业链“内卷式”竞争现象剖析
全球清洁能源需求激增,吸引大量资本涌入硅产业链。2023-2024年,多晶硅产能盲目扩张,远超市场需求,价格从高位腰斩后持续低迷,部分时段跌破成本线。产能过剩引发硅片等环节激烈价格战,企业以低于成本价抢占市场,导致全行业利润压缩,2024年众多相关企业净利润下滑甚至亏损。企业深陷价格竞争,无暇投入技术研发,晶硅电池等产品同质化严重,高端技术创新进展缓慢。
“内卷式”竞争对硅产业链的危害
价格战扭曲市场机制,阻碍资源有效配置,先进企业因价高受挫,落后企业凭低价生存,破坏公平竞争秩序。企业创新投入不足,导致硅产业链高端产能和优质供给发展滞后,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拉大,削弱长期竞争力。行业内企业盈利恶化、竞争无序,损害产业形象,2024年以来,光伏产业股价下跌,投资者信心受挫,影响产业融资。
国家发改委应对策略及对硅产业链的启示
国家发改委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,企业需联合科研力量攻关新型光伏材料、高效电池技术,开拓国内外市场,提升产品竞争力。落实《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指引(试行)》,破除地方保护,建立全国统一市场,促进资源优化配置。发挥质量标准作用,推动兼并重组,淘汰落后产能,科学规划新建项目,行业协会引导企业注重技术研发而非盲目扩产。监管部门加强市场监管,严打劣质低价、不正当竞争行为,净化市场环境,激活市场机制。
硅产业链“内卷式”竞争已威胁产业发展根基。国家发改委提出的应对策略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方向。通过创新引领、破除地方保护、优化产业布局和强化市场监管等措施,有望化解硅产业链的结构性矛盾,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和提质升级,使其在全球清洁能源发展浪潮中保持竞争力,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- 硅云头条
- 行情波动
- 硅业要闻